第五十八章 第一场雪(1/2)
,如遇到内容乱码错字顺序乱,请退出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泠晴穿梭在一片破败的城市之中。 在没有一个人的漫长公路上,能够看到的是无数敞开着门拥堵的各式汽车,这些汽车将公路都几乎堵到无法通行。 但果然更重要的是不知道从何处落下的大量巨石也砸在公路上,不仅将公路上的汽车砸扁,更是砸出了一个又一个犹如是巨大陷阱的坑洞吧。 往远处望去,能够看到的是犹如经过轰炸一般的城市,整个城市充斥着的只有死寂,摩天大楼或是倾塌,或者有着被轰炸之后的痕迹。 这个城市已经死了。 在这个城市中,只有泠晴一个人还活着,只有泠晴一个人穿梭其中。 不知道行走了多久,不知道穿越了多少距离,泠晴停在了一处广场。 可以想象到在往昔,这片广场不论何时都会有大量的人潮穿插如梭,可现在这片广场却显得过于空旷,过于落败了。 停在广场中的泠晴朝着周围看去,朝着周围的每一个角落看去,朝着每一个可以藏起谁的地方看去。 但终究没有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那个人的影子。 他微微敛了敛眼睛,发出了有些无奈的叹息。 “果然……还是这样吗……” 然后,泠晴睁开了双眼。 此时,出现在泠晴眼前的则是一间古朴的房间。 之所以将其形容为古朴,那是因为不管是建筑本身还是铺垫在地面上的地板,从边角和木头缝隙中都能够看得出一种陈旧的感觉。建筑本身就已经折射出拥有漫长历史的韵味。如浏览器禁止访问,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 这样的古朴感并不是房间内的装饰和摆设可以轻易抹去的。 相比于古朴的房间本身,房间里的东西倒都是新的。不同于常见的榻榻米,房间中被摆上了一张床,除此之外还有书桌与柜子一类的东西,墙上也挂着许多装饰画。 除此之外在房间中还摆着一闪四折屏风,屏风的花纹古朴,虽然看起来其貌不扬,但若是落在识货的人眼中就能够明白光是这屏风本身就能够值好几个宅子。 才刚刚糊上没多久的拉门的新纸崭新而又洁白。 这里,就是泠晴的房间了,或者更加准确的来说是属于泠晴的小院,也是当初和四枫院宗一郎对话时来的那个小院。 现在的泠晴已经成为了四枫院家的一员,而且是家主的养子,这是谁也没有办法动摇的决定性事实了。 泠晴盘腿坐在床上,长到有些过分的长太刀被放在膝盖上。这种姿势被称之为刀禅,是死神用来与斩魄刀进行沟通的一种特殊方法。 死神可以以此进入斩魄刀的意识,亦或者说是自己的世界,与藏在那其中的斩魄刀进行对话。 现在的泠晴已经成功的完成了由浅打到斩魄刀的变化,更是知晓了斩魄刀的相关知识,他自然不可能再将斩魄刀当做是普通的,可以随意更换的武器。 与斩魄刀进行交流也就成为了理所当然要进行的事项。 只是,令人沮丧的是,不管泠晴尝试过多少次,都没有办法在那一片破败的城市之中找到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 找到那个有着再明显不过的名字,但却在泠晴说出口之前就打断了泠晴的男人。 简单的来说,斩魄刀在躲着泠晴,拒绝与泠晴进行交流。,如遇到内容乱码错字顺序乱,请退出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可谓是风水轮流转,先前的泠晴从未想过与斩魄刀交流的事情,而现在斩魄刀开始躲着他了。 死神必须从斩魄刀的口中问出斩魄刀的名字才能够完成始解,进一步完成卍解,可现在泠晴却连斩魄刀的面都见不到又怎么能够问出他的名字。 “不过……名字吗……” 泠晴低下头,看着放在膝盖上的刀。 要是在空旷的地方也就算了,反而感觉不太出来,但是把这刀带进房间中就能够突然察觉到它确实长的有点过分了。要不是四枫院家财大气粗占地广阔,搞不好还真的很难把这把刀带进房间来。 泠晴的斩魄刀实体,直到现在为止他也只是在当初面对亚丘卡斯级大虚处于极度弱势地位时见到过一面,自那以后再也没有见到过。 回想起当初‘他’出现时说的话,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意思都是泠晴本应该,更是早就应该知道它的名字才对。 每每想到此处,泠晴也会觉得有那么一个名字就堵在喉咙中,仿佛只需要张开嘴就就能够自然而然的将它说出来。但这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即使真的张开口他也没有办法说出来。 就像是上一秒还在盘算着要做什么事情,结果一转脸就忘记了那样。 本应该记得的却不记得了,本应该能够喊出来的名字却没有办法喊出来,就是这种程度的难受。 泠晴再度幽幽的发出了一声叹息,将两米多长的斩魄刀放在一旁。 从床上下去,拉来了纸门走出了房间,来到了房间外的走道上。如浏览器禁止访问,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 才刚刚踏出房间,迎面就吹来了一阵冷风,即使是泠晴都不由的打了一个哆嗦,抬起头朝着天上看去,尸魂界辽阔的天空给人湿润石板的触感,密布在天空中的云仿佛也在低语。 因为云层过于密集的关系看不到太阳,但这并不表示光线就昏暗了,正好相反的是,整个世界比平时还要明亮一些。 雪光。这预示着在不久之后即将会迎来一次降雪。 这将是泠晴在尸魂界见到的第一场雪。 一晃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穿越中世纪:从建立哈布斯堡开始》 最新章节第五十八章 第一场雪,网址:https://wap.xoyo100.org/274/274417/116.html